close

  這個月的月中,是IC設計這個產業中,扮演極重要角色的電子設計自動化(EDA,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)大廠,新思科技( Synopsys, Inc.) 所舉辦的研討會。為了一睹他人所分享的先進技術,以及追趕未來這領域的開發潮流,就跟著公司內部的CAD team,一同報名了這場研討會。

  新思科技,可以說是EDA領域首屈一指的龍頭大廠,近年來也併購了不少著名的EDA廠商,如思源科技(SpringSoft, Inc.)與安傳達(Atrenta Inc. )等等,而且產品範圍涵蓋了前後端,幾乎是包山包海無所不及。目前市面上相同規模的EDA大廠,大概只剩益華電腦( Cadence Design System, Inc.  )與明導國際(Mentor Graphics)了。這場會議,雖然名為研討會,但追根究柢,其實說是產品宣傳會比較貼切,只不過在行銷之餘,還是能夠從中知曉不少最新的開發技術,以及從投影片數據中推敲出不少資訊。

 

  2015.09.15 SNUG Taiwan 2015

  觀察今年的主題,感覺主軸是在IC Compiler II,與之密切相關的,則是Design Compiler Graphical,  DCG,而身為一位前段 (Front-End) 的數位IC工程師,同時身兼部門內的設計流程,個人主要把焦點放在研討會各種議題中的TA2TB2,也就是Implementation中比較偏前段的主題。以下是兩個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主題,在這邊與大家分享:

 

  * TA 2.2:

  Synthesis Strategies for DVFS Designs (MediaTek)

  這是我在整場會議中,最感興趣的主題。動態電壓頻率調整 ( Dynamic Voltage and Frequency Scaling, DVFS ),可以說是這領域最為尖端的設計技術,不只採用了Multi-Voltage Power Island 的設計手法,更結合了動態調整的概念。以往若調降晶片電壓,雖然可以降低功率消耗,但是卻同時伴隨著效能下降的缺陷,假設電壓不是固定的,而是能動態調整,那麼,便可以視情況在需要高效能時維持正常電壓,而在低效能運作時再降低電壓即可。演講一開始,不免其俗地先介紹了降低功率消耗這方面的概念,簡單列述了幾項方法,如 Clock gating、Multi-Vt、Power Gating、Power Island 等,令人耳目一新的,則是這些可以根據不同IP間的操作特性,任意搭配組合,如下表所示。簡單來說,可以根據是否永遠供電,或是有低功率操作需求,來決定如何搭配組合。

CPU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VS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Display            DVS and ShutDown      
TxRx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VS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Audio/GPU      ShutDown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  接著來到正主 DVFS,其優點是可以降低功率消耗,並呈現在動態與靜態功率消耗上,不過同時也有缺點,一來設計複雜度大為提升,二來同時也得加入不少額外的電路進去,如 Voltage Regulator、 Level Shifter 、 Power Management Control ,所以整體得到的效益不一定是正面的。至於如何得知在規定的效能規格內,電壓到底能降到多低,最快的方法,便是直接作電路合成。因此,透過不同電壓下的製程資訊,這部分可能是由晶圓廠提供,也可能是透過 in-house tool 自行內插獲得,最後都可以得到效能與電壓之間的關係曲線,進而找出最佳的操作點。而這部份給我的收穫是,其實並不用受限於晶圓廠在該製程下所提供的原生電壓,如 1.0v 0.9v  ,而是可以客製化對自己最有利的電壓操作點,如 0.95v,最後方案落定後再請晶圓廠正式提供該電壓下的製程資料即可。

  最後,演講者提到了合成中 Multi-Corner Multi-Mode ( MCMM )的相關經驗,的確,就我本身的使用者體驗來看,每個單獨 Scenario 下的最佳解,可能在 MCMM 的合成中無法同時滿足,甚至還會比原來差,但若彼此之間的組合做得好,或許能找到對全局最有利的解法。以下表為例,為了同時滿足三種操作模式,因此很難避免不增加晶片中的電路邏輯,因而導致其中一個模式的功率消耗上升,但若考慮到其他兩種模式所帶來的低功率消耗,畢竟電路並不是常駐高效能狀態,最後可能使得整體的功率消耗較原來為低,因此這種架構是可行的。這邊看到演講者所提供的經驗分享,不免興起了一股,「You Never Walk Alone」的相知相惜之感。

 VoltageLogic PowerSRAM Power
Full-HD Video1.0V+14%0%
KKBOX0.9V-8%-14%
Web Browing0.9V-17%-23%

 

 

  * TB 2.1:

  PrimeTime Timing/Power ECO Practical Experiment Result(GUC)

  針對這場演講,原本對該主題並不怎麼期待,以為又是場千篇一律的產品宣傳而已,不過才聽到一半,就被講者所提供的內容給抓住注意力了,最後,這場演講帶給我不少驚喜,想想真是意外。

  一開始,當然是先論述 PrimeTime ECO Timing Power上,能夠給設計帶來什麼好處,但這部分其實算是老生常談。這裡演講者提到一個比較令人爭議的地方,是關於他們在這方面的修繕流程,其順序分別為DRC,接著Setup time,然後Leakage,最後才是Hold time。這邊跟我之前的認知有段落差,就我所知道的而言,Leakage 通常會放在最後面,之前聽 Synopsys演講時也是如此,因此這部分在會後的 Q & A時,引發了不少討論。這部分的解釋是,先採用 Vt Swapping 改善Leakage,對後面的 Hold time 有好處,如下表所示,至於為什麼有把握不會動到 Setup time,甚至是Timing closure,其實是因為他們還會視整體的 Utility 狀況,再對這部分做調整。

 WNSTNSNVP
Before Leakage Fixing-2.80ns-16983ns39881
After Leakage Fixing-2.38ns-8301ns24285

     * Hold time violation

  但讓我感到眼睛一亮的,其實是關於 PrimeTime ECOPrimeTime STA之間Correlation的探討,簡單來說,經過 PrimeTime ECO的處理,顯示該設計已完全符合時序,但是在將腳本轉移給佈局軟體,進行實際上真正的擺設與繞線後,此時重新用 PrimeTime STA分析時序,卻還是會發現仍有少許路徑違反時序要求,與前面PrimeTime ECO的結果並沒有完全吻合,因此我們會臆測,這兩者之間的相關度到底有多高,到底能夠多信任PrimeTime ECO所呈現的結果。以往雖然有這個概念,但卻從來沒有實際用數字去分析這段關係,而在這次的演講中,第一次看到有人用數值化的方法,去探討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度,因此,頗令人感到耳目一新。根據演講者所提供的數據,這兩者的確存在著落差,因此可以抓約 20ps margin,避免太多來回次。

 

  總結與討論:

  整場研討會的重心,有很大一部分,都放在 Physical Design這部分,包括他們家近期內大力推崇的進階版布局軟體  IC Compiler II ,以及與之對應的合成軟體 Design Compiler Graphical,不斷強調 Physical Guidance 在各種方面如 CongestionArea/Power,甚至是 Multi-Bit Banking上所呈現的優勢與效果。不過透過這場演講,也知曉或是重新釐清了不少新的專業術語,如Double PatterningParametric OCV、Vt Implant Rule CheckCross-Probing (DCG)等等,算是額外的收穫吧。

  在這場研討會裡的收穫,不只是對上述兩場演講有所心得而已,其實只要細心觀察,不論從各種角度出發,都能夠有所獲得,像是從演講場次的主題表,可以觀察到目前業界的主流與趨勢;或是從投影片裡的數據裡,可以推敲出別家廠商的設計規模與進度;或是從演講者的經驗分享中,可以納入未來參考或是跟自身經驗相互驗證;雖然這場研討會的本質,並不是純學術討論,但我覺得只要有心,還是能夠從中學習到不少東西的。

arrow
arrow

    uxijg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