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應朋友之邀,到北投區的中華佛教文化館,擔任活動「歲末關懷.冬令救濟」的一日志工,協助引導關懷戶,以及事後的場地整理。
這次的志工活動,根據事前的工作規劃,將會被分配到交通組,負責引導關懷戶搭乘接駁車,以及協助上下車與搬送物資等事宜。前面的行程,大致上照著計畫所走,不過後來回到文化館後,臨時被叫去拆帳篷,當了好一陣子的苦力,但整體來說,我覺得都還挺充實的。
「歲末關懷.冬令救濟」,是法鼓山行之有年的慈善活動,在年底這個月裡,共有三個場次,分別在農禪寺、文化館和法鼓山先後舉行,活動的內容,除了提供餐飲、物資發送,還有祝禱祈福等等。不過說真的,以我個人的立場而言,我算是無神論者,毋信任何宗教,所以對這類帶有宗教性質的活動,並不是很感興趣,甚至可以說有點反感,不過以結果來看,因為這種社會救濟有益於幫助弱勢,所以才答應朋友的邀約,前來擔任志工。
這次的集合時間超早,表定七點約在北投捷運站集合,因為這樣,大概六點左右就得徙步去搭乘捷運,連帶影響的,則是要更早起床以處理梳洗吃早餐等雜事,因此活動結束後回家第一件事,便是立刻躺下來休息補眠。早上的任務,主要是在北投捷運站的出口,舉牌引導前來的關懷戶,分批帶往旁邊的臨停區,搭乘由其他自行開車的志工們,所提供的接駁服務。今天所在的交通組,含小組長在內共有五人,一位在刷票口附近負責舉牌指引,一位在臨停處負責協調上車事務,另外兩位在集合處維持排隊秩序,並不時與關懷戶攀談以拉近距離,而小組長則是當機動人員,拾遺補缺各個環節。在這過程中,負責的職責會相互輪調,而且也能跟旁邊的人閒話家常,因此並不枯燥,不過早上的天氣相當晴朗,是著實熱了一點。大約持續服務到十點左右,接駁時間也差不多要結束了,眼看沒有關懷戶再前來,於是我們收拾行李雜物後,也跟著坐車上去,進行下個階段的志工任務。
整場引導與接駁任務下來,對接駁車志工們的熱心,印象相當深刻,因為這些志工,都是開著自家私房車,頻繁來回於捷運站與文化館之間,熱心接駁前來參加活動的關懷戶。接下來,則是第一線近距離接觸的關懷戶,讓我有了不少想法,嚴格來說,我其實並不清楚這次活動關懷戶的定義,或許跟政府所定義的清寒戶有不少雷同之處,來的人之中,有年老的,有整個家庭的,有隔代相伴的,有青少年自己來的,並沒有限定在某些族群,不過現在回想起來,好像少了中年男子這一塊。或許是因為時代進步,物資條件發達,大部分的關懷戶,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那樣,基本上外觀上看起來,與路上的行人並無二異,這點倒是讓我有個感觸,有時候,我們腦中的刻板印象,可能會讓我們抱著自以為是的憐憫,進而做出失禮的事。
抵達新北投的佛教文化館後,發現上面的人潮還真不少,有點像小型的園遊會,外面搭設了不少帳篷提供活動與休憩使用,前者如義剪、物資發放等等。接下被分配到的志工任務,是協助參加完祈福活動,並領取到物資的關懷戶們,搭乘接駁車回捷運站,並同時隨車跟隨,以備不時之需。不過在等待的過程中,我和其他幾位男性志工,臨時被場地組的阿伯,被拉去當壯丁協助拆卸帳篷。先爬上人字梯,將固定四隻柱子的螺絲給鬆開,接著用鐵柱頂住帳棚一角,將該角落的支柱給卸下,然後再依樣畫葫蘆,卸掉另一邊的角柱,便能讓帳篷先落下一邊。接下來,部分志工站在中間,用手稍微撐起帳篷,讓另外一邊的兩隻角柱,可以趁機抽出來,最後再將整座帳篷給平放到地面,做進一步的拆卸。在支解帳篷的過程中,有時候因為螺絲或鐵管卡榫太緊,必須用到鉗子扭轉或揮舞鐵鎚敲打,否則僅靠指力或握力是不夠的,另外,掛在帳篷上的簾幕,也得摺疊起來以利收存。整個前前後後,我應該參與了至少五、六座以上的帳篷拆卸,雖然很耗體力,但這樣辛勤的勞動,卻讓人感到相當充實。除了上述以外,後來還被拉去幫忙拆卸鐵梯,將鐵梯給抬起,以利於在下方裝設輪子,爾後將其推至下面的倉庫存放。
忙了好一陣子,到了一點多,場地復原還沒結束,進度大概還有一半左右,不過這時候總召讓我先上去三樓,回到法青的行列,畢竟我當時還隸屬於他們的編制裡。在三樓的大廳裡,影片講述了東初老人與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之間的淵源、歲末關懷的活動起源,以及佛教文化館與法鼓山的設立等等。影片結束以後,某位法師現身,稍微跟我們寒暄了一下,整場志工活動便結束了,離開時,還被贈與了一些紀念品拿回去,打開袋子看,裡面有燕麥、紀念衣、佛珠、水壺和筷子組等等。
整場的志工活動,上午在幫忙引導與接駁關懷戶,中午則是在協助拆卸帳篷及復原場。相對於身在第一線,直接面對面接觸與服務關懷戶,在幕後幫忙恢復場地的工作,雖然表面上沒那麼光鮮亮麗,但實際上內心卻充實了不少,感到有真正在付出貢獻,而不是那麼地虛情假意,只能說各有所長。最後,我認為關懷弱勢這個出發點,立意是非常良好的,值得社會大眾為此付出,不過就我個人而言,對於這類夾雜濃重宗教味的活動,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排斥,這心情還真是矛盾呀。
留言列表